台灣從社區營造進入了地方創生時期,然而連社造都進不了的台東,10年前在地方創生一詞尚未在台灣出現的時候,就已展開地方創生的路,幕後推手是台灣好基金會。一個迷人的地方,只有官方的建置是不可能造就的,還需有民間的力量,從在地生根發芽,才能堅實而茁壯。走進台東,看看先行者台灣好基金會如何展開地方創生,又能否複製到他鄉?

春日,走進池上,藝術氛圍從青山綠水、從街角巷弄鋪衍而來,可划竹筏的大坡池上有春耕野餐音樂節,從視覺、聽覺到味覺讓你擁抱春天的滋味;鐵道旁,池上穀倉藝術館是美的交流場域。

5月天,來到台東市的鐵花村,母親節這一天,幾個家族用音樂來感念母愛,用音樂來家族團聚過節,歡樂的歌聲在草地上傳開;樹林間彩繪熱氣球型的燈點亮了初夏的夜,一旁是小而巧、由手作達人和在地小農組成的創意市集,遊晃在寬闊無車的石板路上,悠遊感受台東的慢與美好,坐下來聽聽素人音樂,吃點東西,與熱情的在地人聊聊天。

鐵花村可說是在地年輕音樂人的養成地,讓台東原住民音樂創作人才有機會留在家鄉工作。


蹲點10年 話說從頭

池上藝術村與鐵花村,台東2個非常迷人而富有在地個性的聚落,不但是當地人眷戀的生活場域,也是熱愛自由旅行、體驗在地的旅人「必拜」之地。這2處的發生,都是「台灣好基金會」扎根在地的經營,事情要從10年前說起。

2009年,董事長柯文昌為促成更多「台灣好」而成立台灣好基金會(以下簡稱台灣好),還在擇地推展落實理念之際,八八風災襲台,台東嚴重受創,長期陪伴並參與當地文化重建的過程,台灣好因緣際會進入台東蹲點,一晃便已10年。

台灣好基金會執行長李應平表示,10年前,社區營造在全台各地如火如荼展開,卻始終進不了台東,即使隔了許久重訪,台東的好山好水與緩慢沒有多大變化,對遊客來說是驚喜,但當地人又怎麼看待呢?無論是要助一人或一地,過去的老方法總是快速調查,評估,動手施設硬體或規畫軟體,等同一個外力把自己認為的「好」或「幫助」強灌在對方身上,卻不清楚這樣的好或幫助,究竟是不是對方想要的?

台灣好基金會執行長李應平提醒,以文化為軸心的地方創生急不得,需要時間醞釀。

鐵花村帶動周遭的發展,原舊鐵道的商圈也蛻變成鐵花新聚落,被暱稱「波浪屋」的TTStyle原創館,去年12月中在附近開幕,成為台東文創新地標。


促成鄉鎮的好 究竟該怎麼做

熱愛這片土地的台灣好深省與深思,究竟怎樣才能促成鄉鎮的好,並且永續發展?長期的蹲點觀察,與在地人一起生活,一起呼吸,不急於求成,才真正看見在地的需求,然後才協助在地的美好發芽。

台東火車站遷至卑南新站後,荒廢沒落近10年,基金會正籌謀在此發展在地特色之際,交通部觀光局找上台灣好執行東部國際光點計畫,於是在2010年承租下閒置的台鐵舊宿舍區,與在地音樂人及藝術工作者討論籌畫打造一個以音樂為主題的Live House藝文聚落,提供在地音樂工作者交流、表演的常態性舞台,作為在地年輕音樂人的養成地,擔負社會企業的責任,給與在地演出者較豐厚的酬勞,也讓台東的原住民音樂創作人才有機會留鄉工作或回到自己的家鄉演出。

華燈初上時分,一顆顆載著光的彩繪熱氣球飄掛在石板路旁,照亮了鐵花村。

 

鐵花村不但是許多原住民音樂人發跡地,也是許多著名歌手回鄉為家鄉人演唱的親近場地,例如榮獲2009年金曲獎最佳演唱組合、最佳原住民專輯的南王姐妹花,2015年金曲獎最佳新人獎的BOXING樂團,及著名歌手阿妹、紀曉君……擔任鐵花村總監的汪智博透露,從村裡發跡的原住民金曲獎得主惦念著鐵花村,巡演的第一站首先想返回鐵花村演唱。

鐵花村3巨頭,企畫總監汪智博(右)、村長豐政發(中)、音樂總監鄭捷任(左)一起營運鐵花村。

 

此外,台灣好更進一步結合在地農人與手創工作者的作品,形成慢市集,將音樂、文化和產業等資源有效整合,以達到永續發展的目標。歷經多年的努力,音樂X慢市集的創意鐵花村,不僅成為東台灣的亮點,更是在地人的驕傲。

大大和小小一家人於今年母親在鐵花村的草地音樂會演出。

 

摘自《科技生活雜誌》2018年6月號 202期 文/許佩玟 圖/黃國倉攝‧台灣好基金會提供